近年来,为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对城市运行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北京市政总院积极服务“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围绕增强排水韧性开展深入研究,先后参与首都47座下凹桥区积水治理,为消除城市积水,减轻内涝灾害,降低首都汛期积水隐患提供技术保障。
01 系统规划,定制“一桥一策”
逐一分析下凹桥区排水系统现况,根据流域全局统筹谋划,明确系统化治理重点任务,制定“一桥一策”方案。结合立交桥区周边用地性质、交通情况、地面征拆和地下设施等因素,运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桥区排水系统进行多场景模拟,通过优化高水拦截系统和低水收集系统方案,升级改造泵站和新建调蓄池等措施,提升桥区蓄排水能力。
夕照寺雨水泵站桥区位于城市交通的关键节点,面临交通拥堵、用地局限以及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等多重挑战,设计团队充分利用桥区绿地空间,合建调蓄池及泵站,将顶管、浅埋暗挖和开槽工法相结合,在改造管线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障交通畅通。针对五路居地区桥区排水设施用地受限、无法建设调蓄设施问题,设计团队巧妙利用两根管径D=3000mm顶管管道作为调蓄空间,有效改善了桥区排水条件。
夕照寺泵站施工现场图
五路居桥区顶管施工图
02 系统协同,提升桥区排水韧性
泵站-调蓄池系统是积水治理的核心工程内容。设计团队根据北京市降雨量特征,有针对性地模拟调节排水系统运行工况,统筹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超标雨水调蓄削峰作用、雨洪利用等,增强蓄排综合效能,确保桥区排水系统整体能力达到内涝重现期设计标准。同时,泵站-调蓄池系统作为“海绵城市”的一部分,进一步夯实了城市应急保障能力。
广渠门桥下凹桥区施工现场图
03 强化标准,助力治理工作规范化
在下凹桥区积水治理工程开展工作中,北京市政总院及时总结积水治理共性特点,提炼工程实践经验,参与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城市内涝风险防控与系统治理关键技术及示范”课题研究,作为主编单位制定并修订《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设计标准》(DB11/T 1068—2022),为京津冀三地下凹桥区积水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排水系统的协同发展和能力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