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首页 > 资讯
8周年 | 一线工程师解读雄安新区交通设计的“未来”之处
2025-04-01

雄安新区被誉为“未来之城”,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经8年,这座新城的面纱正在逐渐揭开。在市政工程设计者眼中,它的“未来”之处体现在哪里?让我们通过专访北京市政总院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市政基础设施设计负责人徐安宁,一窥未来之城的初貌以及城市背后的设计理念。

人物介绍.png

Q:容东片区作为“未来之城”的“开篇”,道路交通设计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A:容东片区是雄安新区第一个片区级整体开发项目,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先行先试、确立标准、创造雄安质量的示范作用。设计中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重视城市道路空间一体化设计和总体统筹。我们基于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地面道路、地下道路、地下管线、物流通道、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等城市“脉络”以及街道U型空间、海绵城市等进行统一规划布设、协调衔接,全过程全专业应用BIM等数字化技术,做到设计合理、功能集约高效,从而实现空间怡人、高效可达的建设目标。

6a67bafa7d0451457d82da608f1bad6.jpg

Q:“空间怡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A:一是“窄路密网”。一般城市的路网密度为5-8公里/平方公里甚至更低,容东片区的路网密度则达到了10-15公里/平方公里,并尽量降低路幅宽度。通过“窄路”将城市空间分隔成尺度宜人的街区单元,拉近人际关系;通过“密网”有效实现交通分流,避免拥堵。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多功能信息杆柱挂载智能设备,通过智能信号控制、视频监控、流量监测、主要道路绿波控制等智慧手段,提升车辆通行效率,实现道路“窄而不堵”,也为无人驾驶的发展搭建了基础条件。

容东道路.jpeg

二是“绿色交通”。雄安新区建设坚持绿色交通理念,在规划初期便提出了90/80的交通发展目标,即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中在道路断面布置上为慢行交通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尺度,建设林荫大道和连续的无障碍盲道系统,实现公交站点300米半径全覆盖,建构了由步行系统、骑行系统、公交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型绿色交通体系,引导低碳出行、减碳增绿。

b3d3391f679abd1bc4bbc25da41f8c9.jpg

三是“人文情怀”。桥梁是重要的城市景观,是人文艺术的体现。我们在容东片区设计了40座跨河桥,每一座桥梁设计都综合考虑了水系景观、周围建筑风貌等因素,桥梁在需要“藏”的地方既实现功能又不喧宾夺主;在需要“扬”的地方能够熠熠生辉,成为景观中心。通过“一桥一景”,传承历史文化底蕴,展现新时代精神特征。

桥梁.jpg

Q:“未来”之处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A:“未来”蕴含着潜力,在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预留发展空间。在容东片区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城市韧性和弹性发展的需要,结合综合管廊和地下道路系统,预留了远期地下智能物流系统,包括物流廊道以及地下物流配送中心。地下物流廊道系统是一个可以独立封闭运行的空间系统,为未来无人驾驶交通实验和智能物流功能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地下空间.png

部分图片来源自公众号容东发布、河北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 无信息!
下一篇: 精彩直击 | BMEDI亮相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
信息公开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1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