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由北京市政总院主持设计的北京东六环(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改造工程竣工通车。作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采用“地下高速+地面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缝合,开启城市交通与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东六环隧道北洞口实景图
【项目介绍】
东六环改造工程全长16.3公里,其中直接加宽段长度7.1公里,将原有双向四车道拓宽改造为双向六车道;入地改造段约9.2公里,包含7.4公里盾构法施工隧道,施工难度极大。设计团队落实“空间联动、功能复合、活力塑造”城市更新发展新理念,将原有高架高速“沉入地下”,释放地面空间打造六环高线公园,实现宋庄艺术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板块与交通动脉的立体衔接。
东六环改造工程+六环高线公园效果图
01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技术 攻克多重复杂地质穿越难关
设计团队从控制地层沉降源头入手,以科研课题为支撑,应用多项创新技术,保障长距离盾构隧道安全穿越富水高密砂层,实现地下水“零渗漏”,达成“高精度、微扰动、零事故”穿越风险源目标。采用5阶段沉降控制与3阶段注浆措施,应用大直径泥水盾构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将固结时间从传统单浆液的8小时缩短至1小时,快速补偿地层损失,并有效将管片上浮量控制在了10mm以内,成功下穿既有建筑、在建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道路、河流、铁路、地铁等99处风险源。
施工期间盾构隧道内景图
建成后隧道内景图
02 智能通风及空气净化系统 打造“会呼吸的地下高速”
国内首次将空气净化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隧道,实现环保部门对隧道排放气体的严格标准。在隧道南、北盾构井设置智能空气净化装置,经过过滤、除尘和活性炭吸附等分级处理,将隧道内汽车尾气含有颗粒物、NO₂的净化效率提升到80%以上,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绿色减排。
空气净化系统实景图
03 特长隧道防灾减灾技术:行使安全更有保障
项目构建了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保障隧道运营安全。利用盾构隧道“上层排烟+中层行车+下层救援” 三层结构,采用横纵结合疏散模式,行车层每隔80米设疏散楼梯,每隔800-1100米设置人行横通道,确保事故时快速疏散至救援层,通过专用疏散通道直达地面;研发并首次在高速公路隧道应用多工况全景检测机器人,同时配备北斗定位系统、泡沫-水喷雾灭火系统等多项措施,增强车道级事件检测精度,为快速疏散、救援和控制火情提供有力保障,大幅提高隧道灾害应急处理效能。
隧道综合防灾救援体系模型图
盾构隧道下层疏散通道实景图
隧道多工况全景检测机器人
东六环改造工程作为国家级“平安百年品质示范工程”与“科技示范工程”,其竣工通车为北京市及国内其他城市核心区地下道路的建设,树立了安全、可靠、先进、绿色的解决方案样板。北京市政总院将以综合、精专的技术优势,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城市建设输出人民满意的标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