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慢行交通已成为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突破口。数据显示,北京慢行出行比例从2015年的39.3%增至2023年的48.5%,步行与骑行正重新定义城市出行方式。然而,慢行系统建设仍面临路权保障难、停车管理乱、人车冲突多等痛点。北京CBD交通综合治理项目通过科技赋能,探索出一条智慧治理新路径,为优化慢行交通、提升城市出行品质提供可复制的“总院方案”。
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需求
依托手机信令、交通流量等数据,分析区域人口活动强度、人员出行及通勤特征等,识别慢行出行需求,为优化区域自行车道网络等慢行交通设施改善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示意图
数字技术:让规划“看得见”
基于BIM技术构建区域城市模型,模拟道路改造、管线布局、路口优化等场景,实现设计方案“可视化比选”。通过模拟路口设置自行车导流线、缩小路口转弯半径、设置行人等候区地标等改善措施,实现路口过街人性化设计,结合机非分行、人行道与分隔带种植高大乔木的可视化界面,模拟安全、连续、宜人的慢行体验。
模拟道路断面改造效果图
模拟路口改造效果图
利用数字模型进行空间管理,实现空间共享利用最优化,模拟“地上地下一体化”透明空间,减少管线碰撞,指导精细化施工。
模拟街道空间一体化改造效果图
管线改造时进行可视化碰撞检查图
智慧过街系统:守护每一步安全
在学校、医院、商业区人流量密集区域,创新应用智慧斑马线和新型行人一体灯。微波雷达技术实时监测进入斑马线区域的行人动态,新型行人一体灯通过“声光”联动提示引导行人安全过街,提升城市形象。
发光斑马线及新型行人信号灯示意图
共享单车管理:从“围栏”到秩序
构建共享单车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电子围栏技术划定禁停区,实现“入栏结算、违停预警”。系统上线后,CBD区域共享单车违停降低88%,重要轨道站点周边入栏率达100%,破解“单车围城”难题。
共享单车停车改造前后效果图
综合杆整合:隐形科技提升城市颜值
将路灯、交通设施、监控设施、5G设施等整合至“智慧综合杆”,杆体整合率达73%,让街道空间更加整洁,实现城市景观与科技功能的双赢。
综合杆类型设置示意图
工程驾驶舱:打造“智慧建造”标杆
搭建基于实景扫描+BIM+GIS+4D技术的“工程驾驶舱—朝阳区CBD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工程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从设计到运维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通过网页端、PAD端、手机移动端和PC端随时随地把握项目实时动态,一体化实现项目“图文表管”智慧管控,对于缩短施工工期、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节约成本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工程智慧管理平台示意图
管理平台:从“人管”到“智管”
更新区域交通管理平台,通过多源融合交通大数据的汇聚和分析挖掘,实现对交通路况态势的精准掌握、交通秩序问题的综合诊治、交通事件预警的及时处置、交通组织优化的辅助指导。结合全域安装智能抓拍系统,路侧违停率下降85%,机动车礼让率从24%提升至49%,违法鸣笛减少80%,营造安静秩序宜人环境。
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及实现功能示意图
北京CBD区域综合交通治理的实践证明,科技不仅是生产力,更是重塑城市生态的催化剂。通过与GIS、BIM、大数据、物联网、智慧交通等“新基建”技术的深度融合,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引导”,城市空间更人性化、管理更精细化。未来,这一模式将为更多城市提供参考,让科技之力真正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