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系统性解决我国盲道建设存在标准分散、场景覆盖不全等问题,切实提升盲道建设的规范性与有效性,由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北京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联合组织,北京市政总院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编、多单位共同参编的《室外盲道规划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即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国内首部覆盖全场景的室外盲道专项标准,为视障群体、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安全出行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01全场景覆盖:让盲道“无处不在,衔接顺畅”
《标准》涵盖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共建筑场地、居住区五大工程场景,在对盲道颜色、规格、样式等基础方面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针对不同场景下视障人士的差异化需求,从设置原则、位置等方面给出精细化规定:城市道路与城市广场“满足布设条件时应设尽设”,城市绿地、公共建筑场地及居住区“在视障人士主要活动区应设置”,在提示盲道的具体位置布局上,各场景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一个既统一规范又能灵活适应各类空间特性的盲道系统。

02图文并茂促落地:让标准“看得懂、用得准”
视障人士反映的室外盲道使用痛点中,“不同地方盲道设计差异大,不好适应”是突出问题。《标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配图条款占比14%,清晰直观地展现设置要求,有效避免对条款的理解差异,为盲道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提供直观易懂的操作指导,推动标准化盲道实施落地。

03智慧化升级:让盲道“更聪明、更安全”
结合多地调研,《标准》创新性引导“智慧化盲道系统”建设,通过与智能盲杖、手机等设备联动,提供实时定位、危险预警、语音导航等功能。当盲道前方有障碍物时,系统通过盲杖震动或语音提示视障人士;在路口路段,实时提示红绿灯状态和剩余过街时长。智慧化盲道系统还将具备自动抓拍侵占盲道行为的功能,为盲道管理维护提供有力支持。

无障碍环境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标准》的发布,为我国室外盲道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与实施规范,标志着无障碍环境建设迈入标准化、系统化的新阶段,助力视障者、老年人等有需要群体更加平等、自信、有尊严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