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12号线工程线路示意
2024年12月15日,由北京市政总院作为设计总体总包单位完成的北京地铁12号线开通试运营。线路全长约28.9公里,西起海淀区四季青桥站,东至朝阳区东坝北站,均为地下敷设,共设车站20座,其中换乘站13座,与4号线、5号线、8号线、首都机场线等12条线路实现换乘,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区交通压力。
自2014年起,北京市政总院全程投入北京地铁12号线设计工作,历经十年不懈努力,高质量交出这一城市交通重点项目答卷。
01 灵活编组、互联互通
北京地铁12号线是全国首例基于全自动驾驶模式下实现跨线、共线互联互通的灵活编组线路。为提高乘客直达运输比例,12号线与3号线实现互通设计,前瞻性预留与R4线贯通条件,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与首都国际机场通达便利性。同时,为解决传统固定车辆编组模式在客运平峰与高峰期运力与服务水平的供需矛盾,12号线首次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车辆4/8灵活编组运营模式,通过改变车辆编组形式实现客流需求与运力灵活协同,有效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经济性。此外,全线站台门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SELI4安全等级标准,打造全自动跨线运行新体验。
北京地铁12号线4/8灵活编组车辆
02 精心设计、高效安全
北京地铁12号线主要沿北京北三环路地下敷设,现状管线复杂、两侧高层建筑密集,全线分布特一级风险高达400余处,其中穿越既有线及铁路12处、大型桥梁通道设施70余处、与既有铁路并行长约1公里,风险数量超过北京地铁同期建设线路风险总量50%以上。为确保项目建设安全,减少对现状道路运营干扰,12号线全线优选机械化施工方案,采用矩形顶管穿越首都机场高速公路及京密路。此外,在北京市首次实现地铁车站设备区隔墙装配式施工,有效实现设计、施工过程中进度、安全、风险控制的有机统一。
机械法施工联络通道
03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北京地铁12号线全线与12条南北向线路实现换乘。因穿越城市建成区,空间受限、交通条件复杂,为改善乘客换乘体验、提升既有线车站服务能力,全线对7座既有线车站进行适应性改造,最短换乘距离仅90米。安华桥站换乘改造中,将既有车站由“分离岛”站台形式变为“岛式”站台,利用既有线空间,采用暗挖工法增设换乘通道、楼扶梯等设施,进一步优化乘客流线,并将原出入口改造为换乘厅,兼具进出站功能,同步满足换乘与进出站客流需求,因地制宜提高换乘车站的服务效率和舒适度。除三元桥站外,12号线全线既有换乘车站均实现非停运改造,最大限度降低对运营线路影响。
安华桥站换乘通道
04 一体融合、有机更新
北京地铁12号线是北京市首次提出功能一体化、交通一体化、景观一体化概念的线路。
大钟寺站:借助大钟寺片区城市更新“腾笼换鸟”契机,将出入口及附属设施与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实现城市更新与轨道交通建设的有机融合。
三元桥站: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通过对交通、景观、功能、市政一体化设计,有效解决站点过街换乘难、交通接驳不完善、小微服务缺乏、空间品质差等问题。
北岗子站:与坝河滨水空间相结合,通过整合周边资源,打造置身滨河公园之中、交通慢行一体化的地铁车站。
大钟寺站与下沉广场结合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