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首页 > 资讯
技术引领 守护京水 | 北京市政总院服务“南水”进京十周年
2024-12-13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自长江支流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途径多省市,奔流至北京。十年间,16座以“南水”为水源的水厂日处理能力已近500万立方米,保障了首都超过1600万居民的供水安全。为迎接“南水”入京,北京市政总院于2009年开始提前制定科研计划,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完成9座新建水厂、5座改造水厂的设计工作,完成国家水专项课题4项、科技部课题1项,修编相关标准、设计导则、技术指南7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准科技创新一等奖、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取得专利授权20余项,为“南水”润泽京城贡献“设计力量”。

南水北调.png

第一座新建南水北调水厂——郭公庄水厂(一期)工程

水厂4个.png

碧波北上:北京的期盼与挑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长1276公里,通过明渠方式输送至北京。“南水”进京,在提升供水安全及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面意义深远。由于南北水质差异和长距离输送带来的潜在水质变化风险,设计团队面临诸多挑战:


既有水厂的工艺是否能够适应新水源?

既有管网是否会对“南水”“水土不服”?

新建配套水厂采用哪种组合工艺能够有效提高供水品质?

……


01工艺革新:首都供水能力的提升


在供水设施的建设与优化过程中,设计团队秉持高效利旧原则,以确保供水系统的稳定可靠为核心目标;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应对季节变化和地区差异带来的用水挑战;为进一步提升设施效能并延长使用寿命,对设施进行挖潜改造,并根据实际需求科学规划新建供水设施,确保供水需求得到全面满足;提出“三厂一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目标,通过中试试验,分析各种工艺处理效能,评估既有工艺适应性,全面提升供水体系综合能力。

 

以处理规模最大的第九水厂为例,针对“南水”夏季藻类含量较高的问题,设计团队创新性地增设预处理工艺,通过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的臭味、色度,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混凝效果,有效提升供水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第九.png

北京市第九水厂机械搅拌澄清池改造

第九2.png

北京市第九水厂排泥水膜车间改造


02多级屏障:多水源保障供水安全

设计团队参与国家水专项课题,在丹江口水库搭建中试试验平台,依据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报告,针对“南水”特点,将现有工艺、现有管网及各类先进工艺组合形成不同比选方案,模拟“南水”进京后老水厂的改造方案和新水厂的技术路线,最终明确采用多级屏障处理工艺,其处理单元互补,运行灵活可靠,能够明显提升供水水质、优化供水成本。

 

郭公庄水厂是北京市首座接纳“南水”的新建现代化水厂,作为国家“十二五”水专项课题《南水北调京津受水区供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示范工程,北京市政总院在国内首次采用“预处理(粉末活性炭、预氯、预氧化)+机械搅拌澄清池+主臭氧+炭砂滤池+超滤膜+紫外线联合氯消毒”全流程前瞻性组合处理工艺,有效应对原水水质波动,满足出水指标要求,提升出水品质。水厂自2014年12月运行至今,出水水质指标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为后续水厂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郭公庄水厂膜车间.jpg

郭公庄水厂膜车间

郭公庄水厂紫外车间.jpg

郭公庄水厂紫外车间


03实地研究:“南水北上”平稳并网


由于北京市供水管网分批次建设,使用年限及管材均存在差异,此外,因输水水质不同,管材内壁形成的管垢成分与结构差异也较大。为避免“南水”进京后,因水源切换带来的水质参数变化破坏现况管网管垢化学稳定性,引发“黄水”“红水”现象,设计团队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合作,在丹江口水库试验基地进行多年管网模拟中试研究,全面分析“南水”pH值、离子含量等水质参数及北京管网水垢成分和特性,通过对供水管网进行适应性研究,深入分析水源切换对管网的影响,优化运行操作,顺利实现北上“南水”平稳并网。研究成果之一的“黄水”判别新公式被纳入《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水源切换至今,北京从未出现大面积“黄水”问题,有效保障了城市用水安全。

丹江口水库试验基地.jpg

丹江口水库试验基地

上一篇: 创新引领 | 北京市政总院担任设计总体总包的北京地铁12号线开通试运营
下一篇: 持续推进 | 北京市政总院助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会展消费片区综合交通建设
信息公开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1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