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政总院迎来建院70周年。自1955年成立以来,一代代总院人怀揣无限热忱,秉持“精益求精、创新卓越”的坚定信念,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始终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共同成长。厚重的设计图纸和一摞摞计算书,字里行间满是总院人赤诚奉献的情怀担当。为此,北京市政总院特别推出“七秩敬新程”总院七十年系列专栏,重温那些令人难忘的奋斗回忆,激励总院人以笃定向前的奋进姿态,共同展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七秩敬新程 | 永定河上的“和力之门”——北京新首钢大桥项目回眸
杨冰
项目卡片
新首钢大桥,位于长安街西延线起点,全长约1350米,横跨永定河,大桥设计秉承建筑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理念,以简约的双塔斜拉桥形式,将大桥融于“山、水、城”之间,形成一道现代城市与古朴山水之间的“和力之门”。大桥于2016年6月开工,2019年9月29日竣工通车,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现已成为老工业区改造、城市复兴的新地标。
01 使命在肩——圆梦“百里长街”
长安街被称为“神州第一街”,其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顺城街。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政总院承担了历次天安门广场、长安街沿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大修工程,见证了新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也充分彰显长安街交通干道的重要功能和恢宏气势。
2010年4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实施长安街西延工程,延长后这条北京市唯一东西向轴线将成为名符其实的“百里长街”。修建在长安街西延线上上跨永定河的大桥,在体现长安街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同时,需展现现代城市与历史底蕴交融的特色。如何打造这样一座既能展现当代先进工艺与美学追求,又能呼应历史、彰显大国首都气韵的桥梁?是摆在建设者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百里长街
摄影:罗永和
02 逆袭之路——险些落选的“和力之门”
2010年5月至11月,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举办永定河大桥桥梁方案国际征集活动,北京市政总院项目团队凭借“和力之门”方案被专家委员会评选为第一名。然而庆功之际,却传来初步选定投资更省的第三名方案的消息,这让团队成员瞬间从喜悦中冷静下来。在后续论证中,项目团队从道路交通功能、人文和自然环境融合、结构受力、水文条件、投资等维度全面优化方案,系统论证了“和力之门”的优势,最终赢得专家组和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成功确定为实施方案。
03 敢为人先——从课题研究破局
2013年7月,建设单位召开全国专家评审会,对“和力之门”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鉴于方案桥塔造型独特、受力复杂,加之大桥与永定河斜交的特殊工况,方案涉及多项行业技术空白,实施难度极大,专家组建议修改为“斜桥正做”方案,降低工程难度和风险。
项目团队深入分析专家建议,认为“和力之门”方案技术难度虽然高,但在功能、桥梁美学等方面更具优势,根据前期工作基础大家有信心攻克技术难题。在各级领导支持下,项目团队聚焦三维数字化设计、桥梁结构体系优化、钢板局部稳定、曲面和异形钢结构加工工艺、异形钢塔架设精度控制、高烈度区抗震安全等七大核心难题开展专项研究,逐一破解,推动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全国各地桥梁专家参观建成后的大桥(2019年10月18日)
04 数智赋能——技术突破的开始
“和力之门”方案的核心挑战在于扭曲面钢板加工成型工艺、设计表达的精准度和稳定安全评价,且三者相互制约。项目团队最初尝试使用CAD软件的三维功能解决扭曲面钢板的问题,但拟合出的扭曲面存在局部不连续,设计信息无法准确表达。随后,团队将视野转向国际上先进的数字化设计软件。通过深入研究,团队发现桥梁与建筑三维设计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本项目对复杂钢结构设计能力要求极高。经过反复对比分析,团队最终选定工业化数字软件作为大桥的核心设计工具。
边学习边研讨边设计。面对软件数万条设计命令、缺乏桥梁行业案例及紧迫工期的困境,团队成员摸索前行,一步步探索适合桥梁设计的建模方法,创新性地优化钢塔角线线形,提出平行线扫掠方式生成空间扭曲面的方法,使得生成的扭曲面可以利用钢桥现有加工工艺形成。为确保可行性,团队截取了曲率变化剧烈的塔顶局部区域进行工艺验证,随着试验件圆满完成,打消了业内专家对复杂曲面可加工性的质疑。在桥梁数字化设计应用中,项目团队创造了从入门到精通、精细化高质量完成复杂大跨径桥梁数字化设计的先例,助力桥梁设计建造迈入工业化智能建造的时代。
新首钢大桥晨曦
摄影:罗永和
05 琢玉成器——关键技术的匠心打造
大桥结构体系最大难点在于高耸、外倾、扭转、错动布置的门型钢塔,塔体处处承弯、剪、扭复合受力,设计繁复,施工控制严苛,每一个技术方向的确定都要付出百倍努力。即使看似平淡无奇的高塔塔底锚固构造,其设计实施过程都凝聚了各方心血。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项目团队确定采用钢塔承压板后压浆锚固方案。然而,方案的实施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大桥承压板采用150毫米超厚钢板,面积达220平方米,规模远超2012年建成的泰州长江大桥(其钢塔承压板不到50平方米),创国内新记录;二是在施工过程中需攻克超大厚钢板焊接变形控制、焊缝质量保证及可靠压浆等难题;三是需要解决塔底巨大剪力作用下的传力构造优化问题。
为此,项目团队通过优化剪力健、传力杆位置和构造、合理确定压浆锚固密实度指标等方式,与钢结构加工、施工总包单位紧密协作,将每块重达260吨的承压板由12块钢板拼接焊接成为整体,单块对接接口由105-109道焊缝堆焊完成,关键的最后焊缝则需要连续不间断焊接56小时才能完成。此外,利用压浆材料性能优化、分箱室注浆工艺、平行检验工艺等工法创新,终于在2017年11月,钢塔零号块成功安装就位。这是当时面积最大的钢塔承压板的实践应用,是中国迈向桥梁强国进程中坚实的一步。
项目各参建单位代表现场合影(2017年11月1日)
06 十年磨砺——步履铿锵中的璀璨荣光
“和力之门”方案是北京市政总院融合交通功能、工程技术和艺术审美的一体式解决方案。50余名总院工程师跨部门协作,10名桥梁骨干工程师十年攻关,最终收获科研成果23项、授权专利10余项、标准4部、论文20余篇,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先后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等7项行业大奖,并斩获国际桥梁大会(IBC)尤金·菲戈奖、ENR年度全球最佳工程项目奖两项国际荣誉,被评为“2018-2023”十大最美桥梁,成为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的新时代大国首都城市基础设施典型案例。
一座座詹天佑奖杯的“匠心”,已超越技艺本身,成为展现首都气质的符号,当晨光掠过景山万春亭的金顶,当暮色浸染首钢园的三高炉,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以兼容并蓄的胸怀,将匠人精神熔铸于每寸肌理,让大国气象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中,绽放出辉映世界的文明华彩。
新首钢大桥夕照
摄影:安立琨